北美馬鹿:別名加拿大馬鹿,為偶蹄目、鹿科、鹿屬哺乳動物,原產(chǎn)于北美洲西部亞熱帶至溫帶地區(qū)。野生于海拔3000m以下的開闊林地。1758年命名,共8個亞種。與歐洲馬鹿十分相似,曾一直被認定維其亞種。2004年通過DNA檢測,認定為不同物種,2015年獨立為新物種。自然界天敵有熊、豹、豺、狼、猞猁等猛獸。鹿肉比牛肉和雞肉更為精瘦、蛋白質(zhì)含量更高。在亞洲的部分地區(qū),其鹿角與鹿角上的絨毛狀皮會被使用于傳統(tǒng)醫(yī)學中。被我國列為2級保護動物(僅限野外種群)。
大型鹿類,因體形似駿馬而得名,它的鳴叫是自然界中最有特色的叫聲之一。性情機警、奔跑迅速、聽覺和嗅覺靈敏,而且體大力強,又有巨角作為武器,常能與捕食者進行搏斗。北美文化十分崇敬加拿大馬鹿,并將其作做為心靈上的力量。
北美馬鹿形態(tài)特征
體長170-220cm,肩高110-130cm。頭與面部較長,頸較長,約占體長1/3,頸下被較長的毛。有眶下腺,耳大,呈圓錐形。鼻端裸露,其兩側(cè)和唇部為純褐色。額部和頭頂為深褐色,頰部為淺褐色。頸部較長,四肢也長。蹄子很大,尾巴較短。夏毛短,沒有絨毛,通體呈赤褐色。冬毛厚密,有絨毛,毛色灰棕。臀斑較大,呈褐色、黃赭色或白色。成年東北馬鹿可能會在夏季外套的背面保留一些橙色斑點,直到它們長大。
北美馬鹿生活習性
集群生活,鹿群由一頭雌鹿控制,成員包括雌獸和幼仔,成年雄獸則離群獨居,或幾只一起結(jié)伴活動。清晨和傍晚覓食,白天和夜晚不活動,大部分時間都在反芻。特別喜歡灌叢、草地等環(huán)境,不僅有利于隱蔽,而且食物條件和隱蔽條件都比較好。但如果食物比較貧乏,也能在荒漠、蘆葦草地及農(nóng)田等生境活動。雄鹿的角會保留半年以上,一旦鹿角脫落,雄鹿往往會形成單身群體,使它們能夠合作抵御捕食者。
北美馬鹿飼養(yǎng)方法
在針葉林、沼澤、白楊闊葉林和針葉闊葉林中生活。反芻動物,有四腔胃,以草、植物、樹葉和樹皮為食。在夏季,馬鹿幾乎不斷進食,每天消耗4-7kg的植物。夏季以草、莎草和雜草為食,冬季以木本植物為食。最愛吃的食物包括蒲公英、紫菀、鷹草、紫羅蘭、三葉草,偶爾也吃蘑菇。常飲水,在多鹽的低濕地上舔食,甚至還吃其中的爛泥,夏天有時也到沼澤和淺水中進行水浴。壽命為16-18年。
北美馬鹿雌雄分辨
雄鹿體型較大,成年雄鹿體重約200kg,雌鹿約150kg。角很大,只有雄獸才有角,而且體重越大的個體,角也越大。角最初生長時,外表覆蓋著一層絨質(zhì),由自身的血液供應給神經(jīng)。一旦長大,角就會變硬,絨質(zhì)就會脫落。繁殖季節(jié)結(jié)束時,蛻去鹿角,來年長出新的鹿角。雌鹿僅在相應部位有隆起的嵴突。角通常6-8個叉,個別可達9-10叉。在基部即生出眉叉,斜向前伸,與主干幾乎成直角。小鹿生來就有斑點,這在許多鹿種中很常見,夏末就會失去斑點。
北美馬鹿繁殖方式
3-4歲時性成熟。發(fā)情期9-10月,此時雄鹿很少采食,常用蹄子扒土,頻繁排尿,用角頂撞樹干,將樹皮撞破或者折斷小樹,并且發(fā)出吼叫聲。初期時叫聲不高,多半在夜間,高潮時則日夜大聲吼叫。發(fā)情期間雄獸之間的爭偶格斗也很激烈,幾乎日夜爭斗不休。取勝的雄獸可以占有多只雌獸,發(fā)情期一般持續(xù)2-3天,性周期為7-12天。妊娠期225-262天,在灌叢、高草地等隱蔽處生產(chǎn),每胎通常產(chǎn)1仔。初生的幼仔體毛呈黃褐色,有白色斑點。
原文鏈接:https://sbike.cn/b/beimeimalu/
版權聲明: 1.依據(jù)《服務條款》,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轉(zhuǎn)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wǎng)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wǎng)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wǎng)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