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 省農科院果樹所研究員 王 宏
2007年,我被派到錦州市義縣從事科技扶貧工作,那時壓根兒沒想到能干到今天。更沒想到,十多年彈指一揮間,自己不僅與當?shù)毓r結下深情厚誼,義縣的果樹產業(yè)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成為我省寒富蘋果生產基地示范縣、全國早金酥梨生產示范縣,名優(yōu)果品在全國評比中屢獲大獎。
剛到義縣,我用3天時間轉遍了全境。這里六山一水三分田,考察山林土地后,我心里有了底,這里很適合種植蘋果和梨樹,自己的專業(yè)正好派上用場。
但在工作中,我也迅速發(fā)現(xiàn)了問題。義縣東部山區(qū)有個報恩寺村,種了些果樹,但果樹管理就像“散養(yǎng)的孩子”。我意識到,果農不太懂種植技術,認識上不來,技術下不去,得先培訓。
第一次果樹修剪技術培訓就在報恩寺村展開,結果我剪完一棵,就有果農認為這樹剪得太狠了,活不成。咋整?我提出打擂臺!當場放話,如果我輸了,不僅拜他為師,還十倍賠付減產減收的損失。那天,我剪的樹被老百姓笑稱為“光腚樹”。等到秋天,我的那排“光腚樹”不僅產量高,品質更好。這下,果農服了。那年冬天,全村果農排著隊請我修剪蘋果樹。
取得果農信任后,我趁熱打鐵,開始推廣蘋果套袋、大苗假植、病蟲害防治等技術。雖有波折,但成效顯著,僅套袋一項技術,就使果業(yè)每年新增效益上億元。多年走鄉(xiāng)串戶,我意識到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得培養(yǎng)起一支技術隊伍。于是我在修剪時注意培訓農民技術員,先后培養(yǎng)了300多名果樹技術骨干人才,選送500多名果農到涉農院校和研究所學習深造。
現(xiàn)在,義縣果樹面積發(fā)展到36萬畝,果農年收入也由當初的幾百元,躍升到幾萬元??粗?萬畝荒山栽滿早金酥梨,40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靠果業(yè)精準脫貧,我很欣慰。經常在嚴冬中剪樹,雖凍寒了腿腳,但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的心始終是暖的。這兩年,我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等眾多榮譽稱號,黨和國家的高度認可,讓我深感再多付出都值得。
本報記者 孔愛群 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