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時節(jié),從沈陽一路向北,當車子駛入鐵嶺昌圖時,窗外的景致忽然變得相像起來,見方的農田四周,成排的樹木整齊列隊,好似為田地筑起圍墻。
“這是我們特地為農田建的‘保護圈’,種的大多是楊樹和松樹,既阻擋風沙,也能夠固沙。”汽車在農田旁的空地停下,昌圖縣林草局局長朱崗向記者介紹,“像這樣的林帶我們全縣共有5399條,它們圍起了8720塊500×500米的方田,保護了農田400多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95%?!?/p>
農田林網(航拍圖)
土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但昌圖縣的生態(tài)“底子”并不好。由于地處科爾沁沙地東南邊緣,加之缺少森林保護,幾十年前,這里黃沙肆虐,土地沙化嚴重。
“擱以前種點花生、玉米,那種子播完都得耥一遍,給土壓實,要不大風一刮種子全掀出來,有時候苞米葉子都能打掉?!睂O友臣是昌圖縣順山村的村民,說起從前他面露難色?!翱刹皇敲矗L刮起來20米以內看不清人啊,沙子把咱的地都包上了,還談啥收成呢?”紅旗村的孫萬輝也忍不住補充。那時,全縣糧食總產量還不足10億斤,畝產只有72公斤。
“‘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后,我們便在科爾沁南緣沙梁脊背上建設了100余公里的鎖沙大林帶工程,阻止其南侵?!敝鞃徴f,“科爾沁沙地殲滅戰(zhàn)開展以來,我們更是不斷提升造林綠化質量,通過鞏固‘三北’工程百公里防風林、遼西北邊界林和農田林網,持續(xù)治理沙化土地,讓沙地變良田?!?/p>
如今,昌圖縣已營造防風固沙林23萬畝,根據第五、六次沙化普查,全縣沙化土地減少8.18萬畝。那一道道在科爾沁沙地南緣筑起的綠色屏障,如衛(wèi)士一般,守護著土地,保衛(wèi)著“遼北糧倉”。
“現在沙塵暴少了,收成眼見著多了,我自己家地里的花生畝產翻倍,播種也再不用返工了。”孫友臣家的變化是昌圖縣幾十年來以林養(yǎng)田的縮影。按照農業(yè)部門統計,2019年以來,全縣的糧食總產穩(wěn)定在50億斤以上。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