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齒蘇鐵:為蘇鐵目、蘇鐵科、蘇鐵屬、蘇鐵系列植物,原產于亞洲西南部高原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包括中國(云南)、印度、尼泊爾、錫金、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越南,模式標本采自喜馬拉雅山區(qū)南部。1854年命名。大型而美麗的葉四季濃綠頂生,具獨特之觀賞效果。如布置在庭園及大型會場可收莊嚴肅穆之效。配置于花壇中心,使人有安詳之感。作古代建筑之陪襯,則顯古老蒼勁。作現(xiàn)代建筑之配植,則四季濃綠而賞心怡神。植于寺廟之旁則有避邪之妙用。葉含Cycasin有毒,有抗癌作用,用時宜慎。
珍貴的觀葉植物,樹形優(yōu)美、蒼勁質樸,莖干堅硬如鐵,頂生大型羽葉,潔滑光亮、油綠可愛、四季常青,是很好的庭園觀賞樹種。老干布滿落葉痕,斑然如魚鱗,制作盆景別具風韻,盆中如配以巧石,則更具雅趣。
篦齒蘇鐵植物特征
樹干圓柱形,高可達3m。葉片羽形,葉軸橫切面圓形或三角狀圓形,兩側有疏刺,刺略向下彎,羽狀裂片80-120對,條形或披針狀條形,厚革質,堅硬,直或微彎,邊緣稍反曲,上部微漸窄,先端漸尖,基部窄,兩側不對稱,下延生長,上面深綠色,中脈隆起,脈的中央常有一條凹槽,下面綠色,有散生短柔毛或漸變無毛,中脈顯著隆起。其大孢子葉的形狀與二迭紀的化石蘇鐵相似,對研究蘇鐵類植物的演化、分布及古地理、古氣候等都有價值。
篦齒蘇鐵種植方法
原生地年平均溫度16-20℃,年降水量100-150cm,干季較長。土壤為磚紅壤,pH4.5-6。常生于以厚緣青岡、毛葉青岡、峨眉木荷為優(yōu)勢的常綠闊葉林中,或在余甘子、毛果算盤子為標志的次生灌叢中也可見到。每年僅長一輪葉叢,新葉展開成熟時,需將下部老葉剪除,以保持其姿態(tài)整潔古雅。生長過程中,當植株主干高達40-50cm,新葉長成時,應將下部枯弱黃葉割除一輪或至少兩年進行1次,以保持樹形的整齊豐滿。
篦齒蘇鐵繁殖方式
冬季采種,洗凈曬干備用。播前用50℃左右溫水在保溫瓶中浸種12h,倒出攤放1h,再換同樣水溫加入0.1%硫酸亞鐵和磷酸二氫鉀,再放入保溫瓶中浸泡12小時后,即可用于播種。播種采用盆點播,覆土2cm,在30至33度的高溫下,兩周可發(fā)芽。幼苗需培育2-4年方可移栽。其莖段也可以用來繁殖,將其鋸成約10cm長的莖段,埋入干凈的沙土中深約3cm,土溫保持在25℃左右,上蓋玻璃或薄膜,保持濕度,約2-3個月后莖段上的隱芽才萌發(fā)長出吸芽。
篦齒蘇鐵開花形態(tài)
花期夏季。雄球花長圓錐狀圓柱形,有短梗,小孢子葉楔形,頂部三角狀或斜方形,先端具鉆形長尖頭,密生褐黃色絨毛。大孢子葉密被褐黃色絨毛,上部的頂片斜方狀寬圓形或寬圓形,寬較長為大或長寬幾相等。大孢子葉的下部急縮成粗短的柄狀,上部兩側生胚珠2-4枚,胚珠無毛,卵圓形或近圓球形,頂端有一乳頭狀突起點。種子卵圓形或橢圓狀倒卵圓形,熟時暗紅褐色,具光澤,干后外種,皮常同中種皮分離開。
原文鏈接:https://sbike.cn/l/bichisutie/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