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界,“身份錯認”可能持續(xù)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樟葉槿(Hibiscus cinnamomifolius Chun & Tsiang)就屬于此情況。近日,由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辰山科學研究中心)田代科研究員等在《生命科學研究》期刊上發(fā)表題為“樟葉槿Hibiscus cinnamomifolius Chun & Tsiang的名稱恢復及其繁殖與栽培適應性”文章,為樟葉槿恢復學名,解答其60年的“身份之爭”,并對其繁殖技術開展了研究,明確其栽培范圍,提出保護及合理開發(fā)利用建議。(DOI:10.16605/j.cnki.1007-7847.2024.08.0170)
樟葉槿為中國海南特有的常綠小喬木,其學名Hibiscus cinnamomifolius Chun & Tsiang自1939年被我國著名的植物學家陳煥鏞和蔣英在Sunyatsenia發(fā)表后,可能因模式標本及原始文獻缺花及相關描述信息導致1966年荷蘭學者Van Borssum Waalkes誤將其作為南亞同屬物種Hibiscus grewifoliusHassk.的“異名”。隨后這一錯誤處理被《中國植物志》、Flora of China等相關權威專著及中國數字標本館(CVH,https://www.cvh.ac.cn/)、國際植物名稱索引(INPI,https://www.inpi.fr/)等國內外所有在線數據庫一直引用至今,長達60年。
直到2009年,田代科博士從美國留學回到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在工作時敏感注意到:在該園的園藝中心種植有一株長勢良好、開漂亮大黃花的常綠植物,作為觀賞植物很有開發(fā)價值,說明牌上寫著樟葉槿Hibiscus grewifolius Hassk.及簡要介紹。然而,通過網絡搜查信息發(fā)現,這個學名同中文名及實物出現了矛盾。接下來進一步的標本和文獻考證發(fā)現樟葉槿極可能被當做南亞的一個物種錯誤對待了。于是田代科博士基于這種錯誤處理和樟葉槿物種的稀有珍貴性申請并成功獲得教育部留學基金項目“珍稀瀕危植物樟葉槿(Hibiscus cinnamomifolius)的野生資源調查、遷地保護及其觀賞利用”支持,開展了全方位的系統(tǒng)研究,包括所指導的首位碩士研究生沈春宇參加了繁殖栽培和野外回歸試驗等工作。
通過文獻考證、標本比對、野外調查、栽培實驗,田代科博士團隊證實:樟葉槿是獨立物種,為中國海南特產,糾正了部分海拔分布記錄錯誤。
基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該種評估為極危物種。樟葉槿的觀賞價值高,其通過切葉蜂傳粉,可利用種子和扦插繁殖(圖1),但該種不耐零下低溫,只適合種植于我國南嶺以南和其他無霜凍期的亞熱帶及熱帶地區(qū)。

圖1 樟葉槿的傳粉昆蟲及繁殖方式
(A)傳粉昆蟲(切葉蜂一種);(B) 子播苗;(C) 扦插生根,其中(a)代表頂端軟枝插穗,(b-d)分別代表硬枝上部(半軟枝)、中部和下部插穗;(D) 移栽后的扦插苗。
Fig.1 Pollinator and propagation methods of H. cinnamomifolius
(A) Pollinator (Megachile sp.); (B) Seedlings; (C) Rooted cuttings, in which (a) represents softwood cuttings, (b-d) represent upper, middle, and lower stem sections of hardwood cuttings, respectively; (D) Transplanted rooted cuttings.
樟葉槿同近似種 H. grewiifolius 存在以下顯著差異(表1,圖2)。
1、形態(tài)差異顯著:樟葉槿葉為倒卵形、掌狀脈,H. grewiifolius 葉為長橢圓狀披針形、羽狀脈;前者花絲長3-4 mm,后者僅約2 mm(表1),花果特征也存在差異(圖2)。


圖2 樟葉槿與其近似種 H. grewiifolius 的形態(tài)比較
(A-K)樟葉槿:(A)開花植株(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栽培);(B)花柄關節(jié)及線形副萼(分別用箭頭指出);(C)花;(D) 花瓣(箭頭指向基部深紫紅斑);(E)雄蕊和雌蕊;(F)柱頭;(G)帶幼果的小枝及葉片形態(tài)(掌狀脈);(H)幼嫩果實(箭頭指向果喙);(I)幼果解剖結構及成熟種子(圖右);(J)成熟蒴果干燥后5裂;(K) 帶毛和人工去毛的成熟種子。(L)H. grewiifolius的花及近披針形葉片(羽狀脈) (由泰國核物理研究所Vichai Puripunya提供)。
Fig.2 Morphological comparison of H. cinnamomifoliuswith its allied species H. grewiifolius
(A-K)H. cinnamomifolius: (A) Flowering plant (cultivated in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B) The stalk joint and linear calycles (indicated by arrows); (C) Flower; (D) Petal (arrow points to deep purple-red base); (E) Stamens and pistils; (F) Stigmas; (G) Branchlets with young fruits and leaves with palmate veins; (H) Young fruit (arrow points to fruit beak); (I) Young fruit dissection and mature seeds (right); (J) A dried mature capsule with five split pieces; (K) Mature seeds with intact pubescence and artificially depilated. (L) Flower and sublanceolate leaf blade (pinnate veins) ofH. grewiifolius(provided by Vichai Puripunya from Thailand Institute of Nuclear Technology).
2、分布隔離:樟葉槿僅產于海南保亭、陵水等地,H. grewiifolius分布于中南半島及印尼,地理間隔大。
通過文獻、標本和彩色照片等資料的嚴格鑒定與考證,并結合野外考察和引種栽培觀察,最終確定:樟葉槿Hibiscus cinnamomifolius Chun&Tsiang并非H. grewiifolius Hassk.的異名,而是一個獨立的物種,因此理應恢復其原來學名。
本研究由教育部留學基金項目“珍稀瀕危植物樟葉槿(Hibiscus cinnamomifolius)的野生資源調查、遷地保護及其觀賞利用”(2010年)支持,其中,栽培繁殖、形態(tài)學及傳粉觀察等工作在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完成。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